序号 |
论文题目 |
作者 |
出版单位/发表刊物 |
发表时间 |
01 |
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师培养的不同类别及模式 |
孟长勇 |
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|
2012年 |
02 |
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师培养的不同类别及模式 |
孟长勇 |
288sb.com学报 |
2013年 |
03 |
论延安文艺的开放精神 |
孟长勇 |
延安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|
2012年 |
04 |
中亚东干族文化传统及近年中亚汉语教学的发展 |
孟长勇 |
《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》高等教育出版社 |
2008年 |
05 |
东干族与近年中亚汉语教学发展 |
孟长勇 |
《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》 高等教育出版社 |
2010年5月 |
06 |
中亚汉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|
孟长勇 |
《唐都学刊》 |
2011年1期 |
07 |
中亚东干族文学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|
孟长勇 |
《外语教学》 CSSCI |
2008年2期 |
08 |
中亚东干族文化传统及近年中亚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 |
孟长勇 |
《学术探索》 CSSCI |
2009年6期 |
09 |
对西部地区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 |
孟长勇 |
《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研究》 云南大学出版社 |
2005年11月 |
10 |
对哈萨克斯坦东干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|
孟长勇 |
《汉语学习》 CSSCI |
2005年2期 |
11 |
诗化的激情与真诚 |
孟长勇 |
《中国文艺》(香港) |
2005年10月 |
12 |
语境策略——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新视角 |
张丽娜 |
《外语教学与教学法研究》 |
2006年专刊 |
13 |
图式与语境——阅读教学研究的两个切入点之比较 |
张丽娜 |
《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》 |
2006年1期 |
14 |
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|
张丽娜 |
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 |
2009年4期 |
15 |
在冲突中演变的现代文学观念 |
顾庆 |
《理论导刊》 核心 |
2008年5期 |
16 |
文学语言民间化的选择——老舍张天翼文学语言比较 |
顾庆 |
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报》 |
2009年12月 |
17 |
诗化的激情与真诚——鹏鸣情诗印象 |
顾庆 |
《中国文艺》 |
2009年12月 |
18 |
鲁迅与章太炎:跨世纪的文化对话 |
顾庆 |
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》 核心 |
2008年9月 |
19 |
韩国大学生的管理方式对我国大学的借鉴 |
杨浩亮 |
《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》 |
2005年专辑 |
20 |
韩国仁济大学的中文教学 |
杨浩亮 |
《世界汉语教学》 |
2005年4期 |
21 |
谈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汉语课堂教学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|
杨浩亮 |
《多媒体教学与双语教学研究》陕西人民出版社 |
2006年 |
22 |
浅谈多媒体汉字教学的优势 |
杨浩亮 |
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 |
2006年专辑 |
23 |
加强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词语教学 |
杨浩亮 |
《外语教学》 |
2006年专刊 |
24 |
多媒体在初级汉语精读课的应用 |
杨浩亮 |
《人文杂志》 |
2005专辑 |
25 |
中古河东柳氏与文学概述 |
梁静 |
晋阳学刊 |
2013年1月 |
26 |
中古河东薛氏与文学概述 |
梁静 |
《山西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 CSSCI |
2009年5期 |
27 |
浅论薛逢诗风及其成因 |
梁静 |
《名作欣赏》 核心 |
2007年12期 |
28 |
中古河东柳氏家族文化述略 |
梁静 |
《山西师大学报》(社科版) 核心 |
2008年3期 |
29 |
中古河东薛氏门风述略 |
梁静 |
《晋阳学刊》 核心 |
2008年1期 |
30 |
王绩生存哲学的庄子情结 |
梁静 |
《社会科学家》 CSSCI |
2006年2期 |
31 |
中古河东裴氏家族文化述略 |
梁静 |
《社会科学家》 CSSCI |
2006年5期 |
32 |
南朝河东柳氏东眷文学概述 |
梁静 |
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》(社科版) |
2006年3期 |
33 |
N级编码理论与挖不透的表象之墙 |
赵周宽 |
百色学院学报 |
2013年9月 |
34 |
“新”世界的迷茫——现代性悖论的起源 |
赵周宽 |
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|
2013年1月 |
35 |
海德格尔论美学之可能性 |
赵周宽 |
《晋阳学刊》 |
2011年1期 |
36 |
感性确定性之于美学的启示和意义 |
赵周宽 |
《学术论坛》 |
2010年12期 |
37 |
后形而上学与理论美学的主题 |
赵周宽 |
《新疆大学学报》 |
2010年5期 |
38 |
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人学基础 |
赵周宽 |
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》 |
2010年6期 |
39 |
亚里士多德与形而上学问题的初步暴露 |
赵周宽 |
《宁夏大学学报》 |
2010年6期 |
40 |
文学和理论:后理论语境中的相关性 |
赵周宽 |
《汕头大学学报》 |
2010年2期 |
41 |
功能宗教学发微 |
赵周宽 |
《陕西教育学院学报》 |
2006年1期 |
42 |
迪拜汉语教学环境调查研究 |
赵周宽 |
《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》 |
2007年3期 |
43 |
男性权威的全面消解——张爱玲小说男性形象的女性主义分析 |
田丽娟 |
《西部学刊》 |
2008年五期 |
44 |
女性传统身份的变形与解构——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|
田丽娟 |
《大家》 核心 |
2010年10月上 |
45 |
张爱玲小说反父权话语的内涵及其对女性文学的意义 |
田丽娟 |
《大家》 核心 |
2010年10月下 |
46 |
对外汉语中高级听说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|
田丽娟 |
《教育科研》 |
2010年27期 |
47 |
“那得”还有一个未被发现的义项 |
李艳 |
《延安大学学报》 |
2008年2期 |
48 |
“一连”词性辨 |
李艳 |
《台州学院学报》 |
2008年2期 |
49 |
《说文解字》“蒜”、“韭番”考 |
李艳 |
《唐都学刊》 |
2008年5期 |
50 |
“匏”、“瓠”、“瓢”考辨 |
李艳 |
《宁夏大学学报》CSSCI |
2009年1期 |
51 |
高粱古名考 |
李艳 |
《宁夏大学学报》CSSCI |
2009年7期 |
52 |
《说文解字》所收“葵”义考 |
李艳 |
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》 |
2010年3期 |
53 |
再说“风马牛不相及” |
李艳 |
《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》 |
2010年3期 |
54 |
“综合症”和“综合征”当并用 |
李艳 |
《辞书研究》 核心 |
2010年10期 |
55 |
释“藜”、“莱”、“藋” |
李艳 |
《唐都学刊》 |
2011年10月 |
|
《说文解字》所收“苋”、“蓼”疏解 |
李艳 |
西南交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|
2013年5月 |
56 |
《说文解字》所收“芍”、“芡”、“蔆”疏解 |
李艳 |
农业考古 |
2012年2月 |
57 |
“苽”之疏解 |
李艳 |
西安文理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 |
2012年8月 |
58 |
“芸”考辨 |
李艳 |
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 |
2012年10月 |
59 |
尚书周初文献与史记引文的对比研究初探 |
严宝刚 |
《宁夏大学学报》CSSCI |
2008年6月 |
60 |
甲骨文词汇中的复音词 |
严宝刚 |
《宁夏大学学报》CSSCI |
2009年9月 |
61 |
对关中话一个语法化个案的考察 |
严宝刚 |
《河池学院学报》 |
2009年8月 |
62 |
吴语通用量词“只”探源 |
严宝刚 |
《才智》 |
2009年17期 |
63 |
北京话介词“奔”的产生和发展 |
严宝刚 |
《长江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
2011年7期 |
64 |
从《祖堂集》看唐五代时期的名词化标记“底” |
严宝刚 |
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
2011年8期 |
65 |
说“过” |
严宝刚 |
《长江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
2011年6期 |
66 |
近代汉语形容词完成体标记的产生和发展 |
严宝刚 |
长江大学学报(社科版) |
2013年3月 |
67 |
词类-音节数序列与语句韵律结构关联及韵律结构预测 |
裴雨来 |
《语言科学》 CSSCI |
2011年6期 |
68 |
“和X一样+谓词”的复杂谓语结构分析 |
裴雨来 |
《汉语学习》 CSSCI |
2011年5期 |
69 |
“纸张粉碎机”的层次结构 |
裴雨来 |
《当代语言学》 CSSCI |
2010年4期 |
70 |
基于词类序列的汉语语句韵律结构预测 |
裴雨来 |
《清华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 EI收录 |
2009年8月 |
71 |
含动复合词的韵律构词生成分析 |
裴雨来 |
《288sb.com学报》 |
2011年9期 |
72 |
与现代汉语中时间、数量表达相关的几个问题研究 |
裴雨来 |
《现代语文》 |
2011年7月 |
73 |
再说“年、月、日”的词类 |
裴雨来 |
《语文学刊》 |
2011.4月 |
74 |
从汉景关系词比较看景颇语弱化音节的来源 |
崔金明 |
汉字文化 |
2011年7期 |
75 |
论“惨淡经营”和“昨日黄花”的词义变化——兼谈词典的适时更新 |
崔金明 |
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|
2011年9期 |
76 |
体裁教学法理论在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|
崔金明 |
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|
2013年2月 |
77 |
李方桂与郑张尚芳上古复辅音比较研究 |
崔金明 |
西北民族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
2013年3月 |
78 |
试析景颇语四音格词的声调搭配规律 |
崔金明 |
民族翻译 |
2012年12月 |
79 |
计算机辅助留学生汉字学习的设计理念 |
崔金明 |
陕西教育(高教版) |
2013年3月 |
80 |
上古单声母拟音的几个问题 |
崔金明 |
宁夏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 |
2013年4月 |
81 |
试析汉藏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对上古音研究的价值 |
崔金明 |
汉字文化 |
2013年6月 |
82 |
景颇语四音格词的韵律特征初探 |
崔金明 |
民族翻译 |
2013年8月 |
83 |
与鼻音谐声的上古拟音问题初探 |
崔金明 |
中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|
2012年7月 |
84 |
试析《诗经》合韵和《说文》例外谐声——兼评《诗经》韵语和《说文》谐声语料的性质 |
崔金明 |
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|
2012年7月 |
85 |
试析汉藏比较对上古音研究的价值 |
崔金明 |
西北民族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
2012年7月 |
86 |
论卢梭能否走出社会契约的理论困境 |
雷蕾 |
甘肃社会科学 |
2013年3月 |
87 |
汉语篇章层级对第三人称回指的影响 |
李榕 |
汉语学习 |
2013年10月 |